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日常防護
保健辦|
2020-08-07
近期,各地陸續發現省外境外輸入的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,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新的挑戰。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(以下簡稱無癥狀感染者)是指無相關臨床表現,如發熱、咳嗽、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,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者。無癥狀感染者有兩種情形:一是經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,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;二是處于潛伏期的“無癥狀感染”狀態。無癥狀感染者具有傳播隱匿性、癥狀主觀性、發現局限性等特點,因此民眾一定要做好防護,切不可麻痹大意,造成新的傳染和聚集性暴發,引起疫情反彈。那么具體要如何做好防護呢?
一、正確佩戴口罩
戴口罩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在不同的場合、場所,應選擇合適的口罩。居家室內活動、散居居民、通風良好工作場所工作者、空曠場所的戶外活動者可不戴口罩。在超市、商場、交通工具、電梯等人員密集區,室內辦公環境,醫療機構就診(除發熱門診)的患者、集中學習的幼托機構兒童和學生,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。普通門診、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等,醫院、公共交通工具、超市、餐廳燈相對密閉場所的工作人員,從事疫情相關的行政管理、警察、保安、快遞等人員,居家隔離及其共同生活人員,佩戴醫用外科口罩??赡芙佑|疑似或確診病例的高危人群,原則上建議佩戴醫用防護口罩(N95及以上級別)并佩戴護目鏡。
根據選擇的口罩,如一次性醫用或外科口罩,在分清楚內外、上下后,顏色深的朝外,顏色淺的朝里,貼著口鼻,金屬條(鼻夾側)朝上,適當調整口罩,使口罩周邊充分貼合面部。佩戴口罩時還應注意正確摘脫:不要接觸口罩外表面(污染面),不要接觸口罩內表面。如為系帶式,先解開下面的系帶,再解開上面的系帶。如為掛耳式,則直接從耳際取下。摘完口罩后立即洗手。健康人群摘下的口罩,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;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佩戴的口罩,不可隨意丟棄,應視作醫療廢棄物,嚴格按照有關流程處理。
二、正確洗手
洗手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有效的措施之一,保持手部清潔衛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
在外出歸來;戴口罩前及摘除口罩后;接觸過鼻涕、唾液和淚液后;咳嗽打噴嚏后;準備食物前;飯前便后;接觸過公共設施或物品后(如扶手、門把手、電梯按鈕、錢幣、快遞等物品);去醫院或接觸病人后,都要馬上進行洗手。每次洗手時間不少于20秒,最好30秒,大約等于唱兩遍《祝你生日快樂》。洗手時使用肥皂、香皂或洗手液等清潔用品,并使用流動水洗手。沒有洗手設施時,可使用手消毒液進行手部清潔,回家后盡快用七步洗手法洗手:
第一步(內):洗手掌 流水濕潤雙手,涂抹洗手液(或肥皂),掌心相對,手指并攏相互揉搓;
第二步(外):洗背側指縫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三步(夾):洗掌側指縫 掌心相對,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;
第四步(弓):洗指背 彎曲各手指關節,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五步(大):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六步(立):洗指尖 彎曲各手指關節,把指尖合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七步(腕):洗手腕、手臂 揉搓手腕、手臂,雙手交換進行。
在做好洗手的同時,還應做好咳嗽禮儀。日常說話時音量不要高,避免“唾沫橫飛”,咳嗽和打噴嚏時,盡量避開人群,用紙巾捂住口鼻,避免用雙手遮住口鼻。如果臨時找不到紙巾,可彎曲手肘后,再遮蓋口鼻。使用過的紙巾應丟到垃圾桶里。咳嗽或打噴嚏后要立即清洗雙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液對手消毒。
三、科學就醫。
日常盡可能少去或不去醫院。如果必須去醫院就醫,可事先通過網絡和電話了解就診醫療機構情況、就診流程,盡可能減少在醫院的停留時間。就近選擇能滿足需求的、門診量較少的醫療機構。除非必需的、急需的醫療檢查和醫療操作,其他項目和操作盡可能擇期補做。
如果出現了發熱、乏力、干咳等癥狀,發病前14天內有疫情高發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;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疫區高發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;有聚集性發病或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學關聯者,應到當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排查、診治。
就醫過程中,避免乘坐地鐵、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,可以呼叫救護車或者使用私人車輛,全程佩戴口罩,與別人盡可能至少保持1米。隨時保持手衛生,可以隨身攜帶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濕巾等,盡量減少接觸醫院中的公共物品。盡可能固定家中年紀較輕、身體健壯的中青年一人陪護。就醫回家會盡快洗手,更換衣物,并對所乘坐的車及家中物品(如居室地面、衛生間、家具臺面、門把手、餐具等)進行消毒。
一、正確佩戴口罩
戴口罩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在不同的場合、場所,應選擇合適的口罩。居家室內活動、散居居民、通風良好工作場所工作者、空曠場所的戶外活動者可不戴口罩。在超市、商場、交通工具、電梯等人員密集區,室內辦公環境,醫療機構就診(除發熱門診)的患者、集中學習的幼托機構兒童和學生,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。普通門診、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等,醫院、公共交通工具、超市、餐廳燈相對密閉場所的工作人員,從事疫情相關的行政管理、警察、保安、快遞等人員,居家隔離及其共同生活人員,佩戴醫用外科口罩??赡芙佑|疑似或確診病例的高危人群,原則上建議佩戴醫用防護口罩(N95及以上級別)并佩戴護目鏡。
根據選擇的口罩,如一次性醫用或外科口罩,在分清楚內外、上下后,顏色深的朝外,顏色淺的朝里,貼著口鼻,金屬條(鼻夾側)朝上,適當調整口罩,使口罩周邊充分貼合面部。佩戴口罩時還應注意正確摘脫:不要接觸口罩外表面(污染面),不要接觸口罩內表面。如為系帶式,先解開下面的系帶,再解開上面的系帶。如為掛耳式,則直接從耳際取下。摘完口罩后立即洗手。健康人群摘下的口罩,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;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佩戴的口罩,不可隨意丟棄,應視作醫療廢棄物,嚴格按照有關流程處理。
二、正確洗手
洗手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有效的措施之一,保持手部清潔衛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
在外出歸來;戴口罩前及摘除口罩后;接觸過鼻涕、唾液和淚液后;咳嗽打噴嚏后;準備食物前;飯前便后;接觸過公共設施或物品后(如扶手、門把手、電梯按鈕、錢幣、快遞等物品);去醫院或接觸病人后,都要馬上進行洗手。每次洗手時間不少于20秒,最好30秒,大約等于唱兩遍《祝你生日快樂》。洗手時使用肥皂、香皂或洗手液等清潔用品,并使用流動水洗手。沒有洗手設施時,可使用手消毒液進行手部清潔,回家后盡快用七步洗手法洗手:
第一步(內):洗手掌 流水濕潤雙手,涂抹洗手液(或肥皂),掌心相對,手指并攏相互揉搓;
第二步(外):洗背側指縫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三步(夾):洗掌側指縫 掌心相對,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;
第四步(弓):洗指背 彎曲各手指關節,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五步(大):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六步(立):洗指尖 彎曲各手指關節,把指尖合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,雙手交換進行;
第七步(腕):洗手腕、手臂 揉搓手腕、手臂,雙手交換進行。
在做好洗手的同時,還應做好咳嗽禮儀。日常說話時音量不要高,避免“唾沫橫飛”,咳嗽和打噴嚏時,盡量避開人群,用紙巾捂住口鼻,避免用雙手遮住口鼻。如果臨時找不到紙巾,可彎曲手肘后,再遮蓋口鼻。使用過的紙巾應丟到垃圾桶里。咳嗽或打噴嚏后要立即清洗雙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液對手消毒。
三、科學就醫。
日常盡可能少去或不去醫院。如果必須去醫院就醫,可事先通過網絡和電話了解就診醫療機構情況、就診流程,盡可能減少在醫院的停留時間。就近選擇能滿足需求的、門診量較少的醫療機構。除非必需的、急需的醫療檢查和醫療操作,其他項目和操作盡可能擇期補做。
如果出現了發熱、乏力、干咳等癥狀,發病前14天內有疫情高發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;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疫區高發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;有聚集性發病或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學關聯者,應到當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排查、診治。
就醫過程中,避免乘坐地鐵、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,可以呼叫救護車或者使用私人車輛,全程佩戴口罩,與別人盡可能至少保持1米。隨時保持手衛生,可以隨身攜帶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濕巾等,盡量減少接觸醫院中的公共物品。盡可能固定家中年紀較輕、身體健壯的中青年一人陪護。就醫回家會盡快洗手,更換衣物,并對所乘坐的車及家中物品(如居室地面、衛生間、家具臺面、門把手、餐具等)進行消毒。